清朝康熙年間就有龍華信徒渡臺,建立齋堂於各地,沿革攸久。嘉慶二年普濤公與普爵公蒞臺傳教。考察當時教門大振,為便利傳燈,特於嘉慶九年在壹是堂法擔付與謝普爵,就任臺灣第一任總勅(空空),乾隆三十年在安平海頭社設立化善堂,嘉慶十九年在臺南市廣慈庵街再建德善堂,道光十七年普爵空空,鳩集該堂齋友恊力費銀四千餘元再建立於臺南市現在府前路一七八號續建德化堂,咸豐六年傳與普極,八年傳與普隆,同治年傳普璋,四年傳普旨,六年傳普豐,光緒十四年傳與普燃,民國己巳年壹是堂總勅普經公蒞臺傳教,傳授傳燈(太空)付法流傳栽培道脈其他中北部各地,乾隆嘉慶年間創立有曇花堂、朝天堂、鹿港乾隆莊德堂、嘉慶恩德堂、台中咸豐民德堂、道光福源堂、民初善修堂、善德堂、保安堂、嘉慶壹善堂、大甲嘉慶慈意堂、苗栗道光慈善堂、雲林光緒真一堂、同治龍虎堂、民初良德堂、新竹咸豐存齋堂、光緒證善堂、台北咸豐慈雲堂、關廟光緒明德堂、東勢光緒古靈堂、民初南投龍泉寺、滿天堂、麥寮民初成德堂。雲林東勢民初善德堂、台北民初大陽堂、台北民初保安堂、彰化中和堂、和美善德堂、新竹明德堂、大溪濟明寺、新埔香心堂、南投德恩堂、台西正真堂、新興道場桃園靝龍堂、關廟緣生佛堂、潭子慈雲堂、慈音寺、土庫良因堂、南投國姓天龍堂,其他齋堂甚多不勝枚舉,教門之興隆造成現在台灣佛教寺堂之基礎,如過去日本據臺時期,不顧異國之專制統治,力為宣揚祖國文化,全力辨道大乘佛教之齋堂高達二百餘堂,可證正教之旺盛與光大之道統。 按:龍華派別稱齋門或齋教(龍華、金幢、先天),以俗家身分維持佛教,佛堂稱「齋堂」,正堂奉祀觀世音菩薩,長案下三祖,觀音正對奉祀韋馱尊天菩薩,經典因羅祖嗣法臨濟宗,佛門經卷通用,然別立齋教,尚有正依經卷,(甲)五部經卷六卷,內分(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正二卷、正信除疑卷、不動泰山卷)。(乙)五部經補註開心法要一六卷。(丙)明宗孝義寶卷二卷。(丁)龍華科儀。(戊)太上祖師三世因由行腳寶卷。(己)天經。(庚)結經。(辛)直指、懇切。(壬)聖諭。(癸)金剛科儀等綜合釋儒道之教理,法會稱「辦供」、「七天光場」,三乘戒壇,廣佈佛法導歸正道,皈依三寶,法輪大轉... ... 一覺可超千劫苦,大道巍巍一點真,羅祖留下諸寶卷,燈燈相續永流傳。
願大眾。心如海。智慧廣大。 願大眾。得三昧。辨才勸人。 願大眾。一個個。明心見性。 願大眾。生淨土。佛國安身。 願大眾。永不瞋。常生歡喜。 願大眾。勤佈施。念佛看經。 願大眾。做知識。身如經藏。 願大眾。悟大道。廣化眾生。 願大眾。證菩提。人天教主。 願大眾。遍大地。開堂接眾。 願大眾。化外道。同歸正教。 願大眾。得妙法。一體無生。 |
祖師簡史 >